被動房之家
www.www.landmark-moive.com
 
聯(lián)系方式
 聯(lián)系方式
手機電話:18618173826
電子信箱:chtyjy@126.com
辦公電話:010-57183865
聯(lián)系人:周懿

天津大學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

2022-05-24 19:29來源:搜建筑
文章附圖



現(xiàn)代大都市中的桃花源

設計靈感源自場地獨特的體驗:校園四面環(huán)山,從隧道進入,豁然開朗。方案追求與自然和城市最大限度的和諧共生:建筑布局是錯落有序的,依山就勢,緩緩展開;建筑體量是謙遜質樸的,掩映在山林間,仿佛是自然的一部分;與城市的邊界是開放友好的,不遮擋周邊觀山視線,邀請公眾共享參與。


在這座大隱于市的學術桃源中,師生們既能自由的向內求索,從自然中汲取學術靈感;也能積極的向外探尋,從城市和產業(yè)的創(chuàng)新生態(tài)中獲得能量。



依山就勢的聚落校園 – 規(guī)劃可持續(xù)

規(guī)劃結構清晰高效,教研區(qū)作為校園的核心,位于中心平坦地塊;教師生活區(qū)“繽紛園“及學生生活區(qū)“落英園”分列東西兩側,依山而建。公共景觀軸串聯(lián)三區(qū),打開東西向視野。結合天津大學老校區(qū)的網格肌理,布置慢行系統(tǒng),營造宜人尺度。

化整為零具有如下優(yōu)勢:首先是靈活度高,可彈性運營;其次是模塊化,適應學科高速發(fā)展帶來的可能調整;再次是建筑可以依山就勢布置,場地內土方平衡;最后是建設成本和時間成本更加可控。



傳承兩校的新工科校園 - 創(chuàng)新可持續(xù)

新工科教育需要怎樣的空間,才能刺激源源不斷的創(chuàng)新?

基于新工科教育模式,學術組團是集中和高度聯(lián)系的,最大限度激發(fā)交流。產學研用房,項目制教學單元,共享平臺編織成一個創(chuàng)新矩陣。位于中央庭院的學術市集中,各種教研場景間沒有界限,互為啟發(fā)。



與自然相和諧的近零碳校園 - 環(huán)境可持續(xù)

基于場地的自然基底和校園綠色發(fā)展路徑,對國內外高校進行充分調研后,提出了兩步策略:建成時滿足近零碳校園設計要求;學生活動中心作為零碳或負碳先行試點,提供經驗和數(shù)據(jù)積累。


3.jpg

圖書館



嶺南特色的現(xiàn)代校園 - 文化可持續(xù)


設計提取兩校的共同記憶點:水系,公共軸線,本土植被,同時抽象嶺南園林的景觀元素,轉譯為現(xiàn)代學術空間:如學術市集的下沉庭院,生態(tài)水岸的濕地與劇場,生活區(qū)的水院與遮陽連廊等。


4.jpg

校園西北角鳥瞰


5.jpg

校園主入口

借鑒傳統(tǒng)嶺南居住智慧,將“冷巷,理水,天井,風廊”等布局手法運用于建筑布局,為零碳校園奠定堅實基礎。


6.jpg

行政樓

7.jpg

學生活動中心

校園與場地的關系渾然天成,沒有過多雕琢痕跡。校園的空間魅力不依賴于某一個標志性建筑,而是來自精密井然的整體序列,重重院落的起承轉合,步移景異的空間體驗。天津大學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作為一個整體,在山水間怡然自得,在深圳這座世界級創(chuàng)新都市中生生不息。


8.jpg

學生生活區(qū)


9.jpg

學術市集


10.jpg

總平面圖

項目名稱:天津大學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
年份:2022年
地點:中國深圳
狀態(tài):競賽中標
類型:全過程設計
功能:教育
總占地面積:162,100平方米
總建筑面積:190,385平方米
建設單位:深圳市建筑工務署
使用方:天津大學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

設計總負責人:Martin Henn, Georg Pichler
主要設計團隊:楊雅茜,Armin Nemati, 何佩瑤,袁雅男,竇博煜,馮凡,范嘉熒,吳桐雨,王胤,徐雷,謝天,張琬儀,吳姝黎,徐靜悅
項目管理:吳璇

合作單位:深圳市歐博工程設計顧問有限公司
設計主持:馮越強、丁榮
設計主創(chuàng):毛冬、祝捷
設計團隊(建筑+景觀):李媛琴、張瀚宇、張棟、王楚、李木森、周林鵬、陳疏桐、王奇、鐘蕾 、吳鑫昊 、盧子藝
項目運營:林建軍、丁泉

顧問單位:
零碳設計:奧雅納工程咨詢(上海)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
交通設計:深圳市都市交通規(guī)劃設計研究院
制作團隊:北京絲路視覺(效果圖、多媒體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