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跟著菲斯特教授學被動房【七】2019-11-26 10:55來源:沈陽建筑大學建筑節(jié)能技術(shù)研究中心作者:沃爾夫?qū)し扑固?/span>
《德國被動房基礎(chǔ)理論》課程,共8節(jié),由德國被動房研究所沃爾夫?qū)し扑固亟淌谥v授,沈陽建筑大學夏曉東講述,柴澤賓翻譯,沈陽建筑大學建筑節(jié)能技術(shù)研究中心錄制。本課程已獲授權(quán),轉(zhuǎn)載必究。 第七節(jié) 機械通風 課程PPT及講義 【P1】 上一節(jié)課我們介紹了通風的必要性,這節(jié)課我們介紹機械通風里面的一些技術(shù)基礎(chǔ)。 【P2】 要想解決機械通風問題,首先就需要一個風扇讓空氣產(chǎn)生直接的流動,同時風還需要有進口和出口,然后在風口上安裝風百葉。 如果要達到一個舒適的通風效果,我們需要在送風和排風之間達成一個平衡,涉及以下幾方面的內(nèi)容。第一就是需要一個很好的設計;第二是送風管道的組織;第三是排氣管道的組織;第四是進風口、過渡區(qū)的溢流口、排風口;第五是室內(nèi)空氣質(zhì)量和空氣過濾器;第六是排風的熱回收系統(tǒng);第七就是設備的降噪。我們這里所說的通風就是單純的機械通風,不包括對新風的加熱或制冷。 【P3】 我們之前看過這張圖,由左向右,分別是主要使用空間、過渡空間和次要使用空間,相對應的就是送風區(qū)、過渡區(qū)和排風區(qū),為了使空氣能夠在三個區(qū)域之間流動,在隔墻或房門上需要設置溢流口,這樣才能使空氣按照設計的方式流動。 【P4】 要想組織好通風,首先就要在建筑圖中明確哪些空間是送風區(qū),哪些空間是排風區(qū),哪些空間作為過渡區(qū)。我們來看一個建筑的案例,這是一棟兩層建筑的剖面圖,這是一個四口之家。 【P5】 我們再來看一下這棟建筑的平面圖,下面是一層平面,上面是二層平面,那么總體的原則就是主要使用空間都應該是送風區(qū),例如臥室、起居室、客廳等空間,這樣的空間我們用淺綠色標記出來;排風區(qū)一般就是會產(chǎn)生污濁空氣的輔助空間,例如衛(wèi)生間、廚房、儲藏室等,我們用淺紅色標記出來;過渡區(qū)一般就是室內(nèi)的交通空間,也就是過道、樓梯間、過廳等,我們用淺藍色標記出來。 【P6】 明確了送風區(qū)、排風區(qū)和過渡區(qū)之后,我們來看一看送風的量,在德國呢使用的是DIN 1946這個標準中的規(guī)定值,也就是每人每小時20-30m3的新風量。當然在中國也有我們自己的標準。 對排風的規(guī)定是,廚房60立方米每小時,浴室40立方米每小時,小衛(wèi)生間或其他的小空間20立方米每小時,當然允許有20%的浮動量。在前面提到的四口之家的案例中,那么所需要的新風量就是120立方米每小時,排風的量之和也在120立方米每小時,這里需要注意的是,新風量和排風量大致是要平衡的,如果案例中變成6口之家,送風量變成了180立方米每小時,相應的排風量也是需要進行調(diào)整與進風量要平衡。 【P7】 確定了風量之后,我們需要對機械通風系統(tǒng)進行組織設計,這里是一個被動房建筑的新風系統(tǒng)組織案例,圖中藍色的是排風管路組織,紅色的是送風的管路組織。我們來看一下建筑的平面圖,平面圖中這是一個衛(wèi)生間,衛(wèi)生間的上方是管道井,管道井上方是一個廚房,圖面的右上方房間和下方兩個房間都是主要使用空間,中間是一個過道,那么我們來看一下管道是如何布置的,首先主要使用房間都需要送風,紅色的送風管從管道井內(nèi)的主管道分支出來,從衛(wèi)生間的頂棚水平布置,然后穿過隔墻并向三個主要房間分出送風管,右上角的圖片就是風管布置的照片。 房間內(nèi)風口的位置就在墻壁上,我們可以看一看下面的圖片,不需要向室內(nèi)再延伸,同樣可以滿足要求,這樣可以節(jié)省風管,同時不影響主要房間的天花。排風的組織是在衛(wèi)生間內(nèi)和廚房的墻壁上各設置一個排風口,匯集在一起后進入管道井的主排風管,管道轉(zhuǎn)彎有降噪的功能,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管道布置都是有彎的。 【P8】 送風口的選擇上,最好是貼墻壁的長風嘴兒風口,這種出風口的百葉是向上翹的,可以引導氣流向上,以一個很小的角度吹到天花板上,這樣可以使天花板當成是擴大的風管,下面的剖面圖是風口出風后的氣流軌跡,這樣新風可以貼著天花板送到房間的深處,這個是流體力學里的康達效應。 這個方法非常好,它既可以節(jié)省通風管道的長度,又可以不影響室內(nèi)天花的布置,不需要吊頂,沒有減小房間的凈高,所以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。 【P9】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個被動房的通風案例,這是早期費斯特教授和另外一位教授的實踐案例,這是一張平面圖,下面的空間是起居室,中間有一部通向二樓的樓梯,樓梯的上面是一個小衛(wèi)生間,最上面是廚房和餐廳,這個建筑起居室和餐廳需要送風,衛(wèi)生間和廚房需要排風。 【P10】 現(xiàn)在我們來看一下放大比例的圖,圖中黑色的是送風管線,綠色的是排風管線,這個設計中管線基本上布置了最短的距離。 【P11】 在這個案例中,我們通過煙來測試風口的康達效應,康達效應是流體(水流或氣流)有偏離原本流動方向,改為隨著凸出的物體表面流動的傾向。當流體與它流過的物體表面之間存在表面摩擦時,只要曲率不大,流體就會順著該物體表面流動。 大家可以看到風從風口出來后,向天花板靠近,進入到房間的深處與室內(nèi)空氣混合,這個風口布置得稍微低了一點,是由于風管是在樓梯的下面穿過來的,所以沒有向上布置的空間了,實際上我們建議風口可以再向上一些,效果會更明顯。這就是為什么不需要在室內(nèi)布置的到處都是管線的原因。 所以在通風設計的時候應該具備一些理論知識,這樣可以在工程中節(jié)省很多材料和人工成本。 【P12】 下面我們介紹一下新風送到室內(nèi)之后,是如何溢流到過渡區(qū)的。這是一堵內(nèi)隔墻的剖面圖,棕紅色的部分是門和門口,如果門是敞開的,氣流可以通過門自由地流動到過渡區(qū),但如果門是關(guān)上的,就需要一個通道使空氣通過,如果室內(nèi)門氣密性也很好的話,就需要在門口處留一些2-3cm寬的縫隙,在里面填上一些隔聲的材料。當然,我們的門縫也可以作為氣流通過的通道。 【P13】 下面我們來看一看通風的熱損失,一般情況下,通風的風量我們用V`eq表示,它的單位是立方米每小時,冬季,從室外進來的新風是帶著室外溫度的,也就是說他把低溫空氣帶進了室內(nèi),從室內(nèi)排出的空氣是室內(nèi)溫度,它是帶有熱量的,這就是空氣中的熱密度,也就是這個ρcp,它的單位是”瓦時每立方米每度”。 熱損失系數(shù)Hv,就等于風量乘以熱密度,消掉單位后,他的單位是瓦每度。這里呢可以認為這個ρcp是個定值,他的值是0.34。那么,通風熱損失的量就是用熱損失系數(shù)乘以溫差乘以時間,得出單位kWh。 我們來看剛才那個四口之家的例子,我們按照冬季的條件,那么通風熱損失就等于空氣中的熱密度0.34乘以新風量120再乘以室內(nèi)外溫差17攝氏度再乘以運行時間5000小時,得出3400kWh,這是沒有熱回收的情況下,由通風帶來的熱損失。 【P14】 前面我們講的風量是通過新風系統(tǒng)機械通風方式的風量,實際室內(nèi)外的換氣量還包括空氣滲透量和開窗的通風量。也就是說雖然我們建筑的氣密性很好,但是還會有空氣滲透進來,而開窗通風更是難以計算風量,因為不確定的因素太多。 如果沒有新風系統(tǒng),冬季不得不把外窗打開,如果安裝了新風系統(tǒng),那么冬季也就不需要開窗了。如果新風機組具有熱回收功能,熱回收效率達到80%以上的話,這個通風熱損失就變成了現(xiàn)在的20%,也就是680kWh。由此可見新風系統(tǒng)的熱回收率越高,通風的熱損失就越小,如果熱回收率能夠達到90%,那么通風熱損失就變成了340kWh。 【P15】 下面我們來看一看在一棟多層建筑中新風系統(tǒng)是如何組織的,這是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的一棟建筑,他是一棟認證過的被動房,這種風管從機房出來,通過豎向管道井的方式到達各層房間。右下角的圖片就是新風機組,有四個口,一個室內(nèi)的送風口,一個室內(nèi)的排風口,一個室外的進風口,一個室外的排風口,中間六邊形的就是熱回收裝置,上面是它的示意圖。 【P16】 下面我們來放大看一下,它的熱交換原理是把排風中的空氣熱量交換給室外進來新風,被加熱的新風通過送風管線送至室內(nèi)房間,排風把熱量交換給新風之后排出戶外。這兩個方向的氣流是交叉流動的,所以才能進行熱交換,熱交換的通道越長,熱交換率也就越高,同樣造價也就越高。 【P17】 我們來看一下,一個帶有熱回收的新風機組的溫度分布圖,室外低溫的新鮮空氣由下面進到機組內(nèi)的熱交換器中,室內(nèi)的排風帶著高溫的空氣進入到機組的熱交換器中,兩股氣流在熱交換器里面相向而行,進行熱交換,這個溫度分布圖就反映出了空氣的溫度情況,經(jīng)過熱交換的新鮮空氣行進到熱交換器的末端的時候就接近了室內(nèi)排風的溫度,同樣排出的氣流在出口處也接近了室外溫度。這就是這個機組的實景照片,機組左下角進風口處設置有過濾網(wǎng)。 【P18】 這里我們講一下熱回收裝置的效率,被動房要求有高熱回收率的新風系統(tǒng),這是一張圖表,他的橫軸是用能設備的空氣交換率,它近似相當于1-機組熱交換率η,縱軸是建筑采暖的能量需求,沒有熱回收的新風系統(tǒng)在0.4-0.5左右,它對應的能耗是很高的在40kWh每年每平米,歐洲老式的熱回收機組在0.2-0.35左右,它對應的能耗稍微低了一點,但是這種老式的機組的耗電量要高于熱回收的能量,所以在當時也遭到了很多質(zhì)疑; 新一代的熱回收裝置,他的熱回收效率可以達到75%-95%,而且設備耗電量還非常低,大家知道被動房的能耗值是控制在15kWh每年每平米的,這就要求新風機組的熱回收率是非常高效的。熱回收率越高,建筑采暖能耗需求也就越低。在歐洲高熱回收率的新風機組已經(jīng)是主流產(chǎn)品了,效率比較低的設備是逐漸被淘汰掉的,也比較少。 【P19】 新的新風系統(tǒng)產(chǎn)品通常需要認證,這是被動房標準對新風機組的控制標準,比如對新風舒適度的要求,在-10攝氏度時進入室內(nèi)的溫度應該在16.5攝氏度,熱回收效率要達到75%以上,第三設備自身不能太費電;第四,前面我們提過新風系統(tǒng)是外圍護結(jié)構(gòu)的延伸,那么機組需要保證氣密性和保溫性能,第五,風量的控制應該分檔可控;第六是對機組噪聲的控制,在25-35分貝;第七室內(nèi)空氣質(zhì)量,需要有過濾裝置;第八,當室外溫度很低的時候應該防止結(jié)霜。實際上還有更多的性能款項需要檢測,這里只是一部。 【P20】 這是對新風系統(tǒng)熱回收效率的監(jiān)測,這是前面講到風管布置時,風管打彎進入房間的那棟被動房建筑,他的平均值能夠達到83%。 【P21】 對這棟建筑我們還監(jiān)測了相對濕度,濕度基本可以控制在30%-60%之間。室內(nèi)相對濕度和風量的關(guān)系是是呢么?大家還記得前面講過30立方米每人每小時的標準,如果我們將它增大到50m3,相對濕度將下降到30%以下,如果減小風量到15m3,相對濕度會50%以上。 【P22】 最后我們介紹一下,室內(nèi)空氣品質(zhì)中的粉塵顆粒物等,我們常說的PM2.5就是空氣中的顆粒物,顆粒物對人的健康損害是比較大的,大家知道霧霾天的上呼吸道感染病例急劇增加,就是這方面的影響。所以要求進風的時候需要過濾,過濾的標準是,過濾PM1.0要達到80%以上;排風也是需要過濾的,標準是過濾PM10要達到50%以上。 這里要說一下,氣密性比較差的房子,過濾是沒有太大用處的,因為顆粒物隨著空氣會滲透進室內(nèi)。霧霾天氣,過濾是很有必要的,但是很快過濾網(wǎng)會被過濾下來的顆粒堵死,因此需要不定期更換或清理過濾網(wǎng)。 以上就是我們介紹的一些通風相關(guān)的基礎(chǔ)知識,目的是了解通風的重要性和被動房對通風的要求。 好,這節(jié)課我們就介紹到這里,謝謝! 點擊回看:第二節(jié) 圍護結(jié)構(gòu)的保溫隔熱 點擊回看:第三節(jié) 圍護結(jié)構(gòu)的氣密性 上一篇: 跟著菲斯特教授學被動房【八】
下一篇: 中國超低能耗建筑政策研究報告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