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簡單的被動式改造,造出上海市中心最省錢的房子2019-02-12 11:25來源:一條作者:自述 sherry 編輯 張翔宇
11年前,加拿大人Sherry和先生一起,在上海弄堂里,花100萬買下了一套80平米的老房子,又花了25萬塊,完成了一次神奇的裝修:改造后,家里的溫度常年保持在20多度,不用開空調(diào),也不用燒熱水,冬天可以在家穿短袖,還開了5個天窗,白天不用開燈,完美解決了老房子采光不足的問題。 雖然從當初的夫妻兩人,變成了如今的一家五口,但Sherry家每月的電費卻只有幾十塊,11年里,家里沒有翻新過任何一個地方,可以說是上海市中心最省錢的房子了。 自述 sherry 編輯 張翔宇 我叫Sherry,今年43歲,是加拿大人。我和我的先生Raefer,是建筑專業(yè)的大學同學。2001年,一家上海的建筑辦公室想找我們到上海幫他們設計項目,我們就決定過來,希望能積累幾年工作經(jīng)驗。 為了方便上下班,我們想在公司附近租個房子。 我們覺得上海很熱鬧,尤其是這個城市里的“弄堂”,能看到上海本地人每天是怎么過日子的,這非常有趣。于是,我們就在靜安區(qū)的弄堂里租了一間50平米的房子。 房子大概有100年歷史,因為交通十分方便,周圍也有我們喜歡的餐廳和購物街,在這里一住就是6年。 但其實,房子的居住體驗并不算舒適。老房子的窗戶比較薄,很透風,冬天的晚上尤其冷。 再加上房間朝北,冬冷夏熱,需要一直開著空調(diào),白天也因為曬不到太陽,需要一直開著燈。小小的一間屋子,光是電費,每個月就要花300多塊。 2005年,我們的第一個女兒出生了,我先生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。我們就想買一套房,自己裝修得舒適一些。沒過幾天,通過保潔阿姨的介紹,我們就找到了現(xiàn)在的房子。 不開空調(diào)、不燒熱水, 我們舒服地住了11年 現(xiàn)在的房子有80平米,和原來的出租屋離得很近,透過客廳的窗戶,就能看到我們原先住的地方,當時,買這套房子花了我們100萬,裝修又花費了25萬。 裝修的費用達到了買房費用的四分之一,在11年前的上海,簡直是不可思議的。當年的上海普通老百姓,裝修一套80平米的房子,一般花費不會超過15萬。 房子設計圖紙 25萬,我們大多用在了材料費上。因為之前在出租屋有過不好的居住體驗,所以在改造設計時,我們考慮到了房子的保暖性、空氣流通、采光等問題。 11年前裝修的時候,除了保留原本的地板和樓梯,其他的地方全部換了新的材料。具體的費用分配如下: 1、更換、安裝新窗戶 50000~70000元 2、墻體內(nèi)隔熱材料 6000~8000元 3、木地板 1000~2000元 4、木餐桌、櫥柜和家具 50000~65000元 5、頂樓 20000元 除此之外,就是基本施工、電氣、管道和基本配電設備的費用。 盡管這是一筆不低的投入,但這樣的一次性花費,能降低之后多年的生活成本,也能讓一家人住得舒服,我們認為非常值得。 我們在這里住了11年,家庭成員從原來的一家三口,變成了一家五口,還養(yǎng)了一只貓。但這么多年來,我們沒開過一次空調(diào)、沒燒過一次熱水,白天也不用開燈,每個月的電費只有幾十塊。 如何打造最省錢的房子? 經(jīng)過改造之后,我們的生活成本大大降低了,還減少了對環(huán)境的污染。 完成這個環(huán)保之家,以下的4個設計要點,我認為非常重要。 1、采購二手老木頭 新添置的木頭,全部選擇二手的。這些二手老木頭,大部分是先生認識的建筑工人提供的貨源,有的是從正在裝修的工地上撿回來的,有的是我們花低價購買的。 2、更換窗戶、增加環(huán)保隔熱材料 我們將原本的單層玻璃,換成了雙層且密封比較好的窗戶,還在戶外的墻壁中,安裝了環(huán)保隔熱材料。 這樣一來,房間的室內(nèi)溫度會常年保持在二十幾度。夏天,只需要開窗、開電風扇就夠了,到了冬天,也不需要地暖或者其他取暖家電,大人和小孩都能在家穿短袖。11年前安裝的空調(diào),我們一次都沒開過。 3、屋頂安裝太陽能 在我們家,打開水龍頭就能喝水。所有的水,都經(jīng)過了兩次凈水器,非常安全。連洗澡、刷牙用的水,都是凈水。 我們還在屋頂安裝了太陽能,家里的熱水,都來自那里,包括洗澡水和飲用水。所以,我們家也從來不用電水壺燒水。 頂樓開窗 淋浴間開窗 4、開5個天窗 我們在原本光照不足的空間,比如淋浴間、二女兒的房間和頂樓,一共安裝了5個天窗。這樣,這些原本需要開燈的空間就有了充足的采光,只有到了晚上才需要開燈。 今年是我們在上海生活的第17年,當初來上海的時候,真沒想到我們會在這里待這么久,我們已經(jīng)把這里當作自己的家。 很多朋友,甚至是弄堂里的上海鄰居,都會跑來我們家,問我裝修的方法,我都會非常開心地分享給他們。 當時選擇的材料和房子的結構,我們一次也沒有改動過。 11年過去了,當初看似大膽的設計和昂貴的投入,在今天看來都是值得的。 下一篇: 零碳建筑的19項技術措施
|